临床聚焦当前位置:首页新闻资讯 > 临床聚焦 >

肝纤维化的研究进展

来源:国际肝病网 作者:徐列明 时间:2010-05-22 点击:

抗肝纤维化的新方向

1.促进HSC的凋亡

以往研究都是围绕如何抑制HSC活化(增殖、功能的改变),但是对于已经活化的HSC,可能需要促进其凋亡才能使该类细胞停止生产纤维物质。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ssue inhibitors of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TIMP) 持续表达抑制活化HSC的凋亡,包括神经生长因子(Nerve growth factor,NGF)在内的一些细胞因子可以通过活化NF-kB信号通路调控HSC凋亡。但是另外一些生存信号,如ECM中的某些细胞因子可以拮抗凋亡信号。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正在开展。

2.抑制血管生成抗肝纤维化

HSC在血管生成中也扮演了一定角色。HSC与肝窦内皮细胞解剖位置相近,能够分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最近发现活化HSC还能合成血管生成素1,血管生成素1是血管生成和重塑不可缺少的一种血管生成细胞因子,其功能是作为酪氨酸受体的拮抗剂阻止凋亡,促进血管出芽或分支,固定血管,有助于肝脏内血管生成,参与肝纤维化的过程。血管生成素1介导HSC参与血管生成,并促进肝纤维化发展。

3.促进肝微循环

肝微循环障碍在肝纤维化进展中的作用不可忽视。因“肝窦毛细血管化”和肝星状细胞收缩等因素导致的肝窦微循环障碍可以增加门静脉血流阻力,引起门静脉压升高、减少肝细胞的血液供应。国外最新实验研究发现,肝窦微循环障碍会妨碍病毒特异性T细胞的募集,从而延长病毒的清除,并最终由于持续的T细胞反应而促进组织的损伤,成为慢性肝炎迁延不愈的原因之一。我国著名肝脏病理学家胡锡琪教授在其数十年的病理诊断和科研生涯中得出以下结论:“慢性肝炎不伴纤维化,炎症易吸收消失;慢性肝炎伴纤维化,炎症难以吸收消失”。通过抗肝纤维化抑制甚至逆转“肝窦毛细血管化”,纠正肝脏微循环障碍,可以改善肝细胞的血液供应,使抗病毒药物和保肝药物成分更多、更好地与肝细胞接触,发挥药效,从而减轻肝脏炎症。因此不能忽视纠正肝微循环的重要性。

以上抗肝纤维化新方向的研究,还主要在实验室开展。我国肝纤维化研究者早已注重促进肝微循环的改善,并已在临床上使用活血化瘀中药加以实践,但是尚缺乏证明通过此机制取得疗效的循证医学证据。

4.中医药抗肝纤维化的作用

对肝纤维化的治疗目前大多局限在实验室阶段,主要是针对肝纤维化形成的某个环节治疗,已取得不同程度的疗效。经动物实验证实有效的药物有的已进入临床试验,也有一些上市药如华法令、Losartan、Irbesartan被用于临床肝纤维化的治疗,但是尚未见到令人振奋的报告。以往用干扰素治疗肝纤维化临床试验的结果不够理想。而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观察已显示有减轻肝纤维化的疗效。

中药抗肝纤维化具有独特的临床疗效,能够逆转肝纤维化,应当予以重视。现已上市的抗肝纤维化中药有扶正化瘀胶囊(片)、复方鳖甲软肝片、安络化纤丸和强肝胶囊等。据报道,复方牛胎肝提取物也有治疗肝纤维化的作用。中药抗肝纤维化的机制研究业已较深入地开展,已证实某些活血化瘀类中药能抑制HSC的活化、抑制HSC迁移、抑制HSC收缩从而改善肝脏微循环和降低门静脉压力、促进活化HSC的凋亡、促进胶原的降解等。对其他功效类中药的抗肝纤维化机制的研究也在开展。

中药复方制剂成分复杂,作用比较广泛,对于发病机制复杂的肝纤维化,较作用于单一发病环节的药物,能从多方面发挥作用。我们的临床研究资料显示,治疗肝纤维化贵在“早”。肝组织纤维化程度在S1、S2阶段,治疗效果最好,可以逆转肝纤维化,使病变的肝组织结构恢复正常;而在S3阶段,治疗效果将大打折扣,肝纤维化被逆转的机会减少; S4是肝纤维化程度最重的阶段,实际上已属肝硬化,此时逆转肝纤维化将十分困难。

我国消化病专家王宝恩教授、王吉耀教授等为研究中药抗肝纤维化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愿有更多的西医同道和我们中医一起,中西医结合走出与国外不一样的创新之路,为抗肝纤维化事业作出学术贡献。